"); MsgBox.document.write (" "+Item+""); MsgBox.document.write ("
"); MsgBox.document.close(); MsgBox.print(); MsgBox.close(); }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研究探索 > 调查研究
上杭县中都镇: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的对策与思考
来源: 李德善 日期:2018-04-23 【字号:

  一、基本情况

  生猪养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养猪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。然而,超越环境承载量的养殖规模,散、小、多、密的养殖特点,也给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。为进一步规范生猪养殖行为,加快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步伐,近几年,我镇坚持以减量提质为目标,根据饮用水源、旅游规划和重点流域区域、集镇及人口聚集等,详细划分禁养区、限养区,广泛动员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主申报拆除,不断加大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。自2016年我镇全面打响环保攻坚战役以来,全镇生猪减量工作成效明显。截止到2017年12月,全镇共拆除生猪养殖场 1275户26.2万平方米,关闭249 户2.2万平方米,兑现补助奖励资金3500 余万元,目前全镇尚有养殖户55户。随着生猪养殖场拆除的同时,一个新的失业群体出现了,就是生猪退养人员。据初步统计,到2017年12月,全镇有劳动年龄段生猪退养人员约2000 名。

  二、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的困难和问题

  (一)现有政策作用发挥不明显

  目前出台的扶持政策,除强农惠农政策外,针对生猪退养户的政策很少,退养户的知晓度不高,一些知道有扶持政策的退养户对政策的响应也并不热烈,如在职业培训方面,尽管由政府买单免费培训,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证书的,为退养人员的寥寥无几。

  (二)养殖户普遍年龄偏大、文化程度低,转产能力不强

  经过调查发现,我县生猪退养户普遍年龄较大,文化程度低,自身劳动技能缺乏,转产与再就业的能力不强。原从事生猪养殖业的村民基本在45岁以上,而且这部分人常年以养猪为业,大多没进过工厂,也未从事过其他行业,这就给转产转业带业了难度。

  (三)转产渠道不宽,大多以转到农业领域为主

  经过调查,退养户有转产的积极性,但农村渠道单一,不是种就是养,退养后在原有的地方进行养鸡、养兔等低污染品种,或通过土地流转种一些果蔬,仍属于农业领域,有一些退养户转产后,因技术、管理等原因,很大程度上依赖外援,造成在转产中的一些被动,有力气也使不上劲。

  三、加快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的对策思考

  (一)完善补助政策,让惠民政策效应最大化

  政策能起到引导、激励、鼓劲作用,要进一步完善政策,并注重政策的落地,让扶持政策更加贴合群众需求,更好地在养殖户的转产转业中发挥作用。根据退养户的特殊群体,制订养殖户转产转业扶持政策,要注重与退养户的现实需求相结合。政府出台比较直观、农户容易接受的补贴政策,如对贵妃鸡、珍珠鸡、青鱼、鸭嘴鱼等特色养殖,蕉柑、中药材、百香果等特色种植以及花草苗木培育等,研究出台一系列生态补偿和扶持转岗转产转业的政策, 针对生猪退养转产户搭建一个钢结构大棚补贴多少,转产发展特色种植的,每亩补贴多少等,这样的补助老百姓看得见,也摸得着。这样的补助政策对转产户而言,也更有现实需求,更方便受益。

  (二)开展结对帮扶,促进退养户增加收入

  建立结对劳动、多方互动的帮扶机制,推广“企业+退养户”、“合作社+退养户”、“互联网+退养业”带动模式,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专业大户等专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,以一对一、一对多等形式,结对带头退养户发展生产,鼓励将退养户纳入合作社员。建立转产帮扶专家库,主动与退养农户结对,指导种养生产。积极组织退养户到专业合作社、专业大户等龙头企业学习先进经验,提高退养户的生产管理水平。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市场,加大农村淘宝宣传力度,将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,由龙头企业组织协调农户生产,减少生产盲目性及为产品寻找市场的诸多不便,有效规避市场风险。

  (三)大兴创新创业,强化农业科技支撑

  以农业科技创新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着力点,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,强化转化推广,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队伍建设。对已退养的养殖户进行逐村逐步摸清底数,建立档案。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帮助生猪退养户发展生产,在此基础上,根据养殖场所在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,结合业主的意愿,分产业、分区域、分阶段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转岗专业技能培训,多渠道多形式深入开展农村劳务培训,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规模,增强养殖户转岗转产转业的致富本领,积极引导本地就业,提高农户劳务收入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,扩大劳务经济发展空间,科学布局劳务输出走向,大力开展区域劳务合作,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建立有效的劳务对接协作机制。

  (四)发展特色产业,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

  鼓励发展设施农业、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,扶持特色种养项目,提高转产产业的科技含量。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,发展规模产业。支持发展百香果、红肉柚等农产品,让更多的商品汇聚在农村,成为各类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。按照“转变模式、扩大规模、主攻质量、提高效益”的思路,鼓励联户联产、能人大户承包经营,解决一家一户办产业力量薄弱的问题,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向专业化、集约化、规模化发展。二是抓好特色林产业建设。扶持林农种植竹类、高产油茶等经济林木和花卉产业发展。大力发展林下种植、林下养殖、林下产品经营加工等林下经济模式。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条件,引导林农进行花卉苗木培育生产,全面提高农户林业种植收入。三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。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。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乡镇、示范点、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工作。进一步发展乡村旅馆、乡村节庆、乡村养生、民俗体验、乡村文化博览等旅游产品,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、品牌化,提高“农家乐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。通过加快推动以农家乐、乡村休闲游、田园风光游和农业生态游为主的乡村旅游,拓宽就业渠道,推动收入增加。

收藏】 【打印】 【关闭